你的位置:11选5彩票网走势图 > 新闻动态 >
他都退休了, 因战略眼光出众, 又被军委召回担任要职, 获上将军衔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8:06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
文|避寒

编辑|避寒
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
他已经办了退休手续,行李打包得差不多了,部队的老部下来送行,谁也没想到,仅仅两个月后,军委却又把他“请了回来”。

不是因为人手不够,而是因为战略问题绕不过他。这不是个简单的“复出”,而是一场掌握大局与未来的角力。

从红安少年到西南重将

红安,这个地方出将军,1917年,王诚汉就出生在这里。13岁时参加红军,别人还在放牛,他已经在战壕里跟着队伍转战南北,到他17岁,已经是连长。每一步晋升背后,都是死里逃生。

长征,抗战,解放战争,他一个没落下,八路军115师、八路军总部、新四军、中原野战军、第二野战军……这些部队的番号,代表着中国最硬的骨头。

1949年前夕,他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81师师长,跟着部队一路打到西南。

王诚汉真正成名,是在中原突围那年,当时,整个中原军区被国民党重兵包围,情况极其危险。

王诚汉带着部队强行穿插,部队分三路突围,最关键的一路,就是他带头打穿的,这种仗,一打就是命。

后来,晋中战役、太原战役、进军四川、围歼胡宗南残部……每一仗都是真枪实弹,不是纸上谈兵。

部队番号变了,他的位置变了,手下的兵变了,但他的方向没变,始终朝着最前线去。战斗打得多了,有时候不动枪,也能让对手退,那就是威慑力。

建国以后,他没有“转业养老”,而是继续往边疆走。

1951年,王诚汉随军入朝,志愿军第15军副军长,打完回来,又接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。在那个通信都不通的年代,能让西藏边境稳定下来,不靠嘴,而靠部队。

王诚汉是成都军区第三任司令员,任职时间长达十年,调动全域,靠的是对西南地形的死记硬背。

他经常用“徒步勘线”这个方法,从西昌走到康定,从泸州走到滇北。别人坐车、他走路,说这样记得牢。

在当时军区中,他是少数几个既打过仗,又管得住边境局势的军政复合型将领。

退休之后,一句话决定一座军区命运

1985年,军队体制改革全面铺开,王诚汉年满68岁,被列入“退役名单”。他没有推辞,向干部部打了报告,把部队交接好,准备回老家种菜。军委也批准了,行李打包好,人都准备动身了。

就在这个时候,一次饭局,成了转折点。

他和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洪学智见了一面,王诚汉提出了一句话:“成都军区不能撤。”

为什么?当时军队改革初衷是“精简机构”,原本打算撤销成都军区,成立新的“西南军区”,总部设在昆明。

王诚汉却直接反对,说如果撤了成都军区,未来几十年,整个西藏方向、南线战备、对印边防都会陷入瘫痪。“昆明调不了西藏。”

这不是拍脑袋,成都作为川、滇、藏三角中心,是最稳定的调兵枢纽。

当时从成都起飞一个空降营,能在5小时内抵达藏南、滇西、青海南部,而昆明要翻山越岭,还需要空运中转,战时效率差了一截。

王诚汉用地图和时间表,把这事摊在桌上,他没有职务、也没有命令权,全凭“一个军人对局势的判断力”。

当时军委的几位首长听完这话,直接沉默了。据说那晚之后,军委几次开会都围绕这事反复研究。

他当时已经退了,但说出这话的人不是退休干部,而是几十年拼出来的“军事大脑”。

结果,决定改了,成都军区不但没被撤,反而合并昆明军区,司令部继续设在成都,整个西南战备格局就此确定。

而就在这之后不到两个月,总干部部的人找上门,不是来送行的,是来“请人复出”的。

“王司令,军委请您去军事科学院当政委。”

那时候,他已经脱下军装了,但军装之外,他还有脑子。

脱下军装,军委却把他送进核心智库

王诚汉去了北京,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,这一任就是五年,职位不算高,但分量极重。

军科院是军队“最顶级的智囊团”,不是谁想进就能进。

按惯例,这种岗位多给“读书型将领”,理论型干部。而王诚汉的履历,是典型的“野战型”:师长、军长、司令员,一直在打仗。他自己也没料到,军委会把他调进“研究机构”,而不是再去带兵。

这其实是军委的一种安排,不是让他“安度晚年”,而是让他把几十年打仗经验,变成文字,变成模型,变成新的军事思想。

他到岗之后,第一件事不是发话,而是找了科研处、战术处、国防研究所的人开会。没有讲话稿,没有欢迎仪式,第一句话就是:“你们写东西用不上经验,就容易脱离战争。”

他自己每天清晨读报,中午批材料,晚上抄写笔记。据军科院老同志回忆,他常常晚上十点还在办公楼,有人说他身体不好不适合熬夜,他摆摆手:“写不出来,哪天也睡不好。”

他对南线战备特别上心。

军科院档案里保留着他署名的两份内部意见:一份是对“滇藏方向应急支援时间”的建模,另一份是对“印缅边境通路变化”的实地反推。全是手写图纸,地图边角密密麻麻是他的批注。

这不是一般政委干的事,这是司令员思维、参谋长动手、理论家的成果。

军委请他回来,是因为那个年代,懂打仗的人太少了,不是没人懂书本,而是没人能把战场还原进图纸。

军科院给了他几次机会去“内参报告”,据说他曾在一次闭门会上,向总参谋部提交“未来15年西南方向作战预案”,后来那份预案的一部分,成为“高原联合作战”框架的重要参考。

他一不宣传,二不写自传,连《解放军报》都很少提他的名字。但内部资料清楚地记着:“王诚汉为军科院战区战术研究开创基础。”

他不是搞理论的人,但他让搞理论的人“写得懂军队”。

上将授衔,一场迟来的勋章

1988年,中国恢复实行军衔制度,这一年,王诚汉71岁。

那年9月14日,北京钓鱼台国宾馆,授衔典礼庄严举行。王诚汉被授予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”,与他一同受衔的,还有洪学智、张震、李德生等17人。

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系统性授衔,象征着军队正式迈入新的阶段。

这枚上将军衔,他等得不短。

王诚汉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指挥数万大军,在成都军区坐镇十年,在军科院伏案五年。他打过仗、管过区、写过理论,但直到70多岁才戴上这颗“金星”。

有人说这“来得有点晚”,他只说一句:“不早不晚,刚好还没死。”

上将只是荣誉,但军人的认可,不在军衔,而在命令里。

他没有请客、没有发文,也没有给老部下打电话,授衔当天,他照常到军科院开会。别人送花,他收下,回家就放茶几上,茶几上堆的全是地图、兵棋、写满钢笔字的批注纸。

1990年,王诚汉正式从军科院卸任,彻底退休。

没人再给他打电话安排工作,没人再找他谈指示,但他从未离开军队,离开的只是战位。

2009年11月20日,他去世,享年92岁,骨灰送回红安,与数万“红安子弟兵”同眠。

军人有三种命:死在战场、熬在部队、或者消失在历史的角落。

王诚汉的命,是第四种:战过,退过,又被请回来扛大局。

像他这样,早就不靠职务证明价值,靠的是一句话,一张图,一个判断。

在战争来临前,知道往哪走,这就是战略。

参考资料:

百度百科 - 王诚汉词条



上一篇:【足坛简讯】7月3日足坛简讯及比赛预告

下一篇:没有了

栏目分类
相关资讯